華為徐文偉:5G 無法滿足需求 ,未來十年有這 9 大挑戰


原標題:華為徐文偉:5G 無法滿足需求 ,未來十年有這 9 大挑戰
華為公司董事、戰略研究院院長徐文偉確實曾指出,5G無法滿足未來需求,并列舉了未來十年將面臨的九大挑戰。以下是對這九大挑戰的詳細歸納:
一、定義5.5G,支撐未來千億規模的多樣性聯接
徐文偉認為,5G雖然已經開始商用,但目前的發展遠遠滿足不了未來的交流需求。萬物互聯是未來的趨勢,不僅要聯接所有的人,還要聯接海量的物,而連接物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。當前5G定義的三大場景很難支撐多樣性的物聯場景需求,因此必須從5G場景“三角形”變成5.5G場景“六邊形”,從支撐萬物互聯到使能萬物智聯。
二、在納米尺度上駕馭光,實現光纖容量指數級增長
光纖聯接的挑戰在于容量。當前一根光纖可以承載數百萬人觀看高清視頻,但未來需要滿足更多人使用更高質量的服務,如混合現實(MR)等。因此,需要研發新型光收發激光器、光放大器,并提升光網絡的動態控制能力,以實現光纖容量的指數級增長。
三、走向產業互聯,網絡協議必須優化
隨著物聯網的發展,網絡支撐的主體將從百億級的消費互聯轉變為萬億級的產業互聯。網絡協議將面臨確定性、安全性和靈活性三個考驗。需要確定性的時延保障能力,構建端到端的內生安全框架和協議,以及將固定長度的IP地址擴展為可靈活定義語義、語法的新IP協議。
四、通用算力遠遠跟不上智能世界的需求,必須打造超級算力
面向未來,算力需求將大幅增長。然而,當前單核CPU性能的提升率已經下降,通用計算在特定領域效率低下。因此,需要打造超級算力,通過數字計算從通用走向專用,走向多種計算架構共存的異構計算,以及模擬計算和光子計算等新型計算方式。
五、從海量多模態的數據中高效地進行知識提取,實現行業AI的關鍵突破
智能世界離不開AI,但AI應用存在碎片性與可信問題。AI模型的通用性是解決應用碎片性的關鍵。需要從海量多模態的數據中高效地進行知識提取,構建通用的AI系統。同時,把AI與科學計算交匯,為AI應用走出碎片提供大用場。
六、突破馮諾依曼限制,構建百倍密度增長的新型存儲
存儲面臨兩大問題:存得下和用得好。單位空間和能耗下的存儲密度需要提升百倍,而當前介質技術受限工藝、功耗限制無法支撐。未來存儲系統需要突破新型大容量低時延內存技術、DNA存儲、高維新型光存儲等超大容量介質技術,并突破馮諾依曼架構的限制,從以CPU為中心轉向以內存為中心、以數據為中心。
七、將計算與感知結合,實現多模交互的超現實體驗
智能世界需要打造極致的用戶體驗,實現虛擬世界與真實世界的無縫融合。需要打通聽覺、視覺、觸覺、嗅覺等數百種人與世界的交互方式,將計算與感知結合,實現多模交互的超現實體驗。
八、通過連續性的健康監測實現主動健康管理
人口老齡化帶來了更多慢性病問題,需要進行實時檢測。因此,需要攻克醫療級水平的可穿戴設備技術,如無創血糖、連續血壓、連續心電等監測設備,通過連續性的健康監測實現主動健康管理。
九、構建智慧能源互聯網,實現綠色發電、綠色儲電和綠色用電
當前全球能源消耗正以每年1.7%的速度增長,可持續發展的能源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題。需要構建智慧能源互聯網,實現綠色發電、綠色儲電和綠色用電。從發電來看,需要向分布式演進;從儲能來看,需要建立儲能的緩沖池;從用電來看,需要推進綜合智慧能源管理。
綜上所述,徐文偉提出的這九大挑戰涵蓋了通信、計算、存儲、AI、健康管理以及能源等多個領域,是未來智能世界發展的重要方向和需要解決的問題。
責任編輯:David
【免責聲明】
1、本文內容、數據、圖表等來源于網絡引用或其他公開資料,版權歸屬原作者、原發表出處。若版權所有方對本文的引用持有異議,請聯系拍明芯城(marketing@iczoom.com),本方將及時處理。
2、本文的引用僅供讀者交流學習使用,不涉及商業目的。
3、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,拍明芯城不對內容的準確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證。讀者閱讀本文后做出的決定或行為,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獨立判斷做出的,請讀者明確相關結果。
4、如需轉載本方擁有版權的文章,請聯系拍明芯城(marketing@iczoom.com)注明“轉載原因”。未經允許私自轉載拍明芯城將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。
拍明芯城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。